變男變女變變變!換臉 app 風潮下潛藏的資安隱憂
作者:王友光 | 日期:2020–07–07
從變臉、趣味濾鏡、心理測驗,到占卜未來、探求個人運勢的算命遊戲,網路社群不斷出現一波波的熱門風潮。然而,背後潛藏的個資洩漏及隱私危機,你也應該有所了解。
你也玩了嗎?
打開 app,隨意挑一張喜歡的照片上傳,幾秒間,螢幕上的臉就換了性別,原本男性陽剛的外表披上柔順長髮,女性的細緻眉眼則被粗獷輪廓取代,臉變了,五官與氣質卻有說不出的相似。這種「自源性趣味」近來引發瘋傳,相關手機應用程式的下載量更一飛衝天。
這是一款由俄羅斯公司 Wireless Lab 開打造的 Face App 軟體,2020年在台灣的社群間以政治人物版本為始,吹起一波「變臉風」,蔚為流行話題。
AI 科技替你變臉,連古人、古畫也能玩
事實上,這種流行已非史上頭一遭了。早在2017年,網路社群上就有類似概念的變臉軟體,無論是把人變成稚嫩的小嬰兒,或者模擬老後的樣貌,緊扣的都是「對人生未來的想像」,想像自己以後生的小孩會長怎樣?老了還會一樣帥氣、美麗嗎?來到2019年8月,換臉軟體「ZAO」橫掃中國網路社群,並內建許多電影場景,利用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技術,把用戶貼合在明星的臉孔上,而且不只照片,連影片上的人臉都能替換,好像把自己變成電影明星一般!精緻的呈現立刻造成病毒式的大量瘋傳。
這種深度學習人臉特徵的技術,稱為「生成對抗神經網路」(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,簡稱 GAN),透過圖像的分析和比對,無中生有、創造一個新的臉譜。透過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,去蒐集各種關於老人、年輕人、男人、女人的臉部特徵,再把用戶上傳的照片,比對資料庫裡特徵相近的臉,重新拼貼、挪移,然後改變臉部視覺的年齡、甚至性別。而且不僅止於時下真人的照片,就算上傳古人的畫像也行,一下子就把知名古畫或歷史人物的風格改變,趣味性十足。然而,ZAO 上架時正逢中國「掃臉支付」元年,不久便引起網民質疑,今天蒐集到個人的臉部特徵,明天是不是就可能被有心人士拿去盜刷、詐騙?負面輿論興起還不到兩個月,ZAO 就因資安疑慮遭政府勒令下架。
跟隨社群流行風,也要考量個資隱私代價
如今,同樣在風頭上的 FaceApp,其演算流程也引發爭議。儘管該公司宣稱,為避免核心演算法外流,他們選擇在雲端完成所有運算,用戶先上傳自己的照片,再下載完成版,公司則會在48小時內刪除照片。但外界擔心的是,軟體開發商蒐集到的大量用戶照片及個人隱私資料,是否會被有心人士「再利用」?甚至被駭客盜取?對此,筆者認為,下載量破億的 app 開發商,其實沒必要盜取個資做壞事,光靠廣告分潤和用戶付費,就夠讓企業賺翻。事實上,為杜絕個資外洩及不當使用,歐盟在2016年即通過《一般資料保護規範》(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,簡稱GDPR)規範,並於2018年起實施,規定若廠商使用到個資,須揭露蒐集的管道、使用目的、資料保留時間等細節。一旦個資外洩,或對用戶產生不利後果,72小時內就得回報。
不過平心而論,GDPR 保護的範圍畢竟有限,大致為歐盟成員國的政府、企業,及對象是歐盟人民的資訊處理者等,尚無法涵蓋世界每個角落,若要徹底保護個人隱私權益,恐怕還是得靠消費者自己來。為保護個資,要戒除的第一個 app 絕非變臉軟體,因為等用戶玩膩、風潮一過,很多人就會解除安裝了。相對的,那些長久存在於手機裡的社群軟體(如 FB、IG),才是無時無刻滲入你我生活的可能威脅。回想一下,你否常跟臉友大玩網路熱門遊戲?下次又出現另一種流行風潮時,請先想想這些短暫樂趣背後可能付出的代價吧!
本文引自《城市學》